2025年1月2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刊发我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文章《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培养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主要讲述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国家级职业院校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如何对接产业需求,提供精准人才供给,服务“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和“产业链出海”目标,开启了模块化教学、跨境合作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原文如下:
来自越南交通运输技术大学的教师冯英俊,日前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习新能源汽车运维智能教学系统。此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越南签署“中国—越南新能源汽车现代工匠学院”项目协议,为落实人才培养、研究中心项目落地,加强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越南派出教师进行为期6个月的跟岗学习,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经验。
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桥梁,广西承载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东盟的历史使命,出台了打造“四基一链”(四大整车基地+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布局的发展规划,汽车企业急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对接产业需求,提供精准人才供给,服务“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和“产业链出海”目标,开启了模块化教学、跨境合作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主要负责人、学校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刘学军介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服务广西打造面向东盟“四基一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擎力铸魂砺德、名师名匠领衔、能手工匠强技”的团队建设模式,实践了“基于教学工作站的工程实践项目”模块化教学,探索了“西鉴—中融—东输”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路径,团队内涵建设持续增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助力汽车企业海外布局,服务东盟国家汽车产能合作,成为职业教育跨境合作的金招牌。”
以“名师名匠双领衔”策略,形成团队建设专业化新范式。一是深化“擎力”文化育人载体,依托广西红色资源与汽车产业优势,打造“擎力领航赋心能”等职业素养提升系列课程,通过“学理论、思模范、行示范”涵养高尚师德,践行教育家精神。二是形成教学名师和大国工匠双领衔格局,发挥领军人才在师德涵养、专业实践、模块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核心能力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名师引领提升教学技能,以名匠引领提升实践技能,强化团队应对职业教育及汽车产业变革的能力。三是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构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和企业工匠“训赛研融合”“产教科融汇”“学践创融通”的能力培育路径,引导教师强化本领、锤炼技艺。
以“基于教学工作站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改革系统化新成效。学校从教学标准、团队、内容、组织、资源、评价等方面一体化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融通、高层互选、顶层综合”的课程体系,设计了从基础到高级、再到顶尖的“底-中-高一顶”能力进阶式模块化教学内容和课程地图,组建了不同专业和技术背景的,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搭建了智慧化模块教学管理平台,形成了教学工作站的建设思路及具体方案,创新了“基于教学工作站的工程实践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采取教师、学生、企业多元协同的多维度、多层次综合评价,推动了“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创新。
出版《基于教学工作站的职业教育教学创新
与实践》专著
以“西鉴—中融—东输”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新标准。一是实施“西鉴—中融”工程。学校与德国柏林职教集团合作建立中德汽车机电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引入德国“汽车机械电子维修师”培训及认证体系,借鉴欧盟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和德国“教学工作站”模式,将国际先进职教理念与国内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订单班、学徒制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成果相融合,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二是实施“东输”工程。学校发挥作为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作用,与印尼、泰国、越南、缅甸等8所东盟国家院校开展国际合作,在共同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推广使用“中国标准”和课程模块,实现“中国标准”的引领作用。学校与印尼国立技术大学和缅甸兰塔纳功欣皇家理工大学等院校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泰职业教育合作研究中心等,为人才培养合作项目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