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迎中秋 相约共此时” —中外青年共赴一场文化交融的温馨之旅
作者:东盟国际学院 时间:2025-09-30 点击数:
为了让国际学生感受中国的非遗文化和节日氛围,搭建中外学子交流互动的平台,9月30日下午,由东盟国际学院和智能建造与低空技术学院主办、交旅融合团队承办的“非遗迎中秋 相约共此时”中外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在智能建造与低空技术学院交旅文创坊和国际学生文化交流基地温馨举行。来自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的2025级留学生代表和智能建造与低空技术学院的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迎中秋佳节,共赏非遗之美。智能建造与低空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姜敏、东盟国际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红成出席活动。

中外互动,共绘“天涯共此时”
活动伊始,中外学生混合分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迅速破冰。从共同参观文创坊与数字孪生工程中心,到合作完成侗族传统建筑模型的拼搭比赛,再到一起动手制作中秋绣球灯笼,大家在协作中增进理解,在互动中建立友谊。从一开始的略微害羞,到大声宣布这是我的朋友,文化交流的种子已经悄然发芽。当中外青年举着绣球灯笼用汉语说出“中秋快乐”的那一刻,灿烂的笑容诠释了“天涯共此时”的美好意境。

参观文旅文创坊

参观数字孪生工程中心

中外学子展示亲手制作的绣球灯笼
非遗为媒,传承中见匠心
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贯穿始终。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讲解与体验,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与美感;绣球灯笼的手工制作,则融入了壮族绣球的吉祥寓意与中秋团圆的节日内涵。在亲自体验和制作的过程中,中外青年更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中“匠心”与“传承”的精神内核。

李晓童老师介绍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中外学子体验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绣球灯笼
交流互鉴,一次难忘的记忆
留学生在活动后纷纷表示,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做中国灯笼,太有意思了!这个下午,对许多参加活动的国际学生而言,这不仅是文化的初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他们带着对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理解、亲手制作的绣球灯笼、中国朋友的友谊和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秋的理解,满载而归。对许多参加活动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近距离接触国际友人,他们纷纷表示,一定好好学习英语,以后才能更好地与留学生朋友交流中国文化,以当代青年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活动虽然已经圆满落下帷幕,相信中外青年之间的友谊与文化共鸣,才刚刚开始。

中外学子共同制作绣球灯笼
多方协作,共筑文化交流之桥
本次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团结协作。智能建造与低空技术学院高度重视,从前期策划、场地布置到现场引导、活动执行进行了多次研讨,确保各环节顺畅有序。通识教学部两位英语教师的全程陪同讲解和翻译,进一步保证了沟通和交流的质量。
据悉,2025年9月12日-16日,《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传承与创新》作为广西唯一受邀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参展。下一步,东盟国际学院将继续联合各二级学院,组织中外学生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努力为中外学子搭建起一座温暖而坚实的文化沟通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