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教融合 >> 正文

巡礼回顾:航海工程学院开发优质新形态教材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5-03-07    作者:谭婧昀     来源:     点击:

  (航海工程学院 过去的三年,是航海工程学院在教材建设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发展的三年。作为广西航海类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要阵地,院始终坚持以服务航运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航海教育的提质增效注入了新动能。

  一、紧跟行业前沿,构建“岗课赛证”融通教材体系

  随着航海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海事规则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材内容已难以满足现代航海教育的需求。学院紧扣行业发展趋势,以“岗课赛证”融通为核心理念,开发了一系列新形态教材。这些教材不仅涵盖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等核心课程,还融入了最新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院智能机电专业李先会老师开发的《PLC技术与工程(中控PLC)》教材,旨在全面介绍PLC技术,特别是中控PLC的应用,内容涵盖从基础到高级的编程、调试、通信、维护等方面,适合自动化、电气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使用。紧密结合智能航运的发展趋势,系统介绍了船舶电气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填补了国内相关教材的空白。

  二、创新教材形态,打造“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纸质教材已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院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互动式的新形态教材。通过嵌入二维码、AR技术、虚拟仿真等手段,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以《航海操作模拟器操作与实训》为例,院与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公共开发了该教材配套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船舶操纵模拟器进行沉浸式学习,掌握船舶操纵、避碰、应急处理等实操技能。这种“教材+平台”的新形态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操能力,还为航海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范例。

  三、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元育人”特色教材

  学院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与中远海运、北部湾港务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教材。这些教材不仅融入了企业真实案例和最新技术成果,还邀请了企业专家参与编写和审校,确保了教材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例如,学院与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船舶检验》教材,系统介绍了船舶检验和能效管理的最新技术和绿色航运的发展趋势,解决在船舶智能检验看不清、港航应急管理风险大等工作环境下的学习难题成为国内首部聚焦船舶检验和能效管理的职业教育教材。该教材的出版,不仅为行业培养绿色航运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在航海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四、围绕船员适任证考核要求建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基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船员适任证考核要求,以船员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引进IMO示范课程,吸收发达地区优资航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经验联合海事主管部门、行业专家,以信息化、互动式、一体化为原则,协同开发《船舶操纵》、《船舶避碰》等6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广西辖区内河船员实际操作运用模拟器考试评估规范》题库资源及训练指导工作页推进“题卡+工作页”双线导学、真仿合练教学模式改革,强化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船员岗位适任能力以及航海人职业精神养成

  五、注重成果转化,推动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教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学院将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教材建设推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和评价方式改革。三年来,学院基于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4本专著及教材,开发4本校本教材,公开发表航海类教育教学论文10篇,教学资源1TB,提升专业教学实效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六、展望未来:持续创新,打造航海教育教材建设新高地

  站在新的起点上,院将继续秉持“服务行业、创新发展”的理念,对接STCW国际公约,对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建立了“江海联通、育训一体”的船员教育培训质量体系;紧跟现代化船舶装备革新、船舶驾驶新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开发一批聚焦智能航运、绿色航运、海洋工程等前沿领域的教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海教育教材品牌,为培养更多高素质航海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