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下破岩防护技术成果转化
(一)技术研发背景
在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中,水下破岩技术面临污染大、对水生物和周边建筑影响大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大型港口、航道整治建设项目里,迫切需要高效、环保且安全的水下破岩技术。学校联合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依托“广西水下破岩工程研究中心”“汪旭光院士工作站”,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水下破岩防护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
(二)成果内容
研发出“水下爆破气泡式冲击阻波防护帘技术”,该技术通过特殊的防护帘组合结构,有效削弱水下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减少对水下生物和沿岸建筑的影响。同时,研发了配套的小型微创实用装备8套,提高了施工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在科研项目方面,近3年承担了《水下爆破气泡式冲击阻波防护帘组合结构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3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和7项市厅级技术创新项目。
(三)转化应用情况
此技术成果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二期、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等“一带一路”港口建设工程,平陆运河建设项目、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广西防城双墩渔港、湖南湘江长沙至城陵矶一级航道等12个港口、航道建设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企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达1.2亿元,同时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港口、航道建设工程项目中的竞争力,引领了全球水下破岩“高效、绿色、环保、智能、数字”的发展方向。
(四)效益与影响
在经济效益上,为相关企业带来显著收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在环境效益方面,有效保护了水下生物和沿岸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行业影响来看,校企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全球唯一掌握该技术应用的研发机构,提升了我国在水下破岩细分领域的国际地位,为后续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性能沥青产品成果转化
(一)技术研发背景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对沥青产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沥青在耐久性、抗高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学校为满足市场需求,与企业合作构建“省-厅-校”三级科研平台,开展高性能沥青产品的研发。
(二)成果内容
成功研发高强沥青、小分子橡胶粉改性沥青等产品。在研发过程中,联合企业完成18项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涉及改性沥青材料的配方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同时,在科研成果上,相关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部分成果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三)转化应用情况
研发的高性能沥青产品在市面上广泛应用,如在道路建设中,这些产品能够有效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联合研发的“改性沥青浮化关键技术、稳定型橡胶沥青生产技术、液体橡胶沥青生产技术”等5项沥青生产新技术在广西区域内广泛应用,填不了区内空白。
(四)效益与影响
经济效益方面,高性能沥青产品的应用提高了道路建设质量,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长期的经济效益。在行业发展上,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重点产业发展的能力,推动了沥青行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升级。
三、智能建造技术成果转化
(一)技术研发背景
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趋势下,传统建造技术面临着效率低、精度差等问题。学校为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与区域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同组建4个领域方向的广西创新联合体,开展智能建造技术的研发。
(二)成果内容
开发了水泥路面智能双层摊料装备、无极调节轨道式架桥、水下破岩智能装药装备、基建项目档案数字化系统等新装备与系统。以“沥青混合料基灌注式半柔性路面建造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为例,研发了智能注浆及其检测装备、配合比智能旋转振动压实试件制备系统等成套智能化的建造装备。
(三)转化应用情况
这些智能建造技术成果在工程建造中广泛应用。如在广西的一些重点交通建设项目中,使用了相关智能装备和系统,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沥青混合料基灌注式半柔性路面建造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使工作效率提高了82.7%,成本开支降低了32.3%,建造智能化从27.4%提升到72.7%。
(四)效益与影响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成本。在行业变革方面,推动了广西建造向广西智造的升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果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为智能建造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促进了整个施工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图一、气泡发生器及气泡膜阻波帘为相关企业带来显著收益

图二、高性能沥青运输膜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点

图三、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氧化石墨烯改性沥青产品工程应用

图四、免锚固移动护栏工程化在郑洛高速大修工程应用

图五、免锚固移动护栏工程化应用现场

图六、与企业联合研发新型水泥混凝土内保养剂在桥梁预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