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隶属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是一所培养交通运输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学校。
学校办学底蕴深厚,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广西交通学校,2002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5万多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被誉为“广西交通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办学成果丰硕,跻身西部地区高水平高职院校行列。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第一批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广西首轮“双高”验收优秀院校、广西新一轮“双高”A类院校立项单位、广西首批特色高等学校、广西高等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试点院校、广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院校、广西唯一军队士官直招定点培养院校,以及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自治区党建工作示范校(全区唯一获评高职院校)等,连续22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
学校现有昆仑、园湖、相思湖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7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近2.8万名。
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职工高级职称占比超过34%、硕士学位以上的占比55.57%,双师素质81.42%,行业导师292人。现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以及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17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入选为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西首批、第二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拥有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广西高校教学名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学校设有路桥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航海工程学院、东盟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开办有广西交院驾校培训有限公司等校办企业。
学校紧密对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调整优化布局,开设有48个专业,覆盖路桥、汽车、道路运输、轨道、智能交通、数字财贸、航海、装备制造等8大交通专业群,打造了交通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成为国家骨干专业、广西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建有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2个,自治区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6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交通运输部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8个,校外实践教学场所数503个。近五年,学校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国家教学成果奖、教学团队、技能竞赛一等奖等100多项国家级成果和荣誉。
学校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2008年学校率先在广西高职院校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2016年成为广西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2018年学校牵头组建的广西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先后获批为“广西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持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对广西产业振兴的贡献度,与知名企业共建14个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建成6类共享型校园教学工场并形成建设标准,与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等区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德国大众、芬兰通力等24家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办学。
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西交通运输事业能力,构建了“省-厅-校”三级技术研发平台,校企共建广西水下破岩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机电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新一代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智慧建管养技术及产业化创新联合体等省部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17个,打造中国—东盟(广西)交通运输教育培训中心等8个培训平台。学校依托“一行三体”合作平台,政行校企联合推进区域性的南宁市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行业性的广西交通运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国际化的中国——东盟智慧港航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区域联动、行业协同、国际交流的产教融合建设新机制。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作为广西首批国际(区域)交流合作试点院校、中国—东盟交通职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开展国际(区域)交流与合作,与德国、英国、印尼、泰国、缅甸等17个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30多所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了技术技能培训与服务、国际学生培养、合作办学、人文交流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弘扬“志存高远、改革创新、担当实干、追求卓越”的交院精神,勇于争先进位,奋力走在前列,朝着“进国家双高、创职业本科”的目标团结奋斗,全力构建“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发展新格局,为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强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统计截止2024年10月 外宣备[2024]1号)